百度云首席架構師林仕鼎將離開百度、投身教育創(chuàng)業(yè),在他的設想中, 要在云端上搭建出一個標準的學校架構,這套架構就像靈魂,輸出到線下高墻紅磚的實體建筑里,再擺進中小學老師和學生,就能成為一所理想的學校。
前天,百度云首席架構師林仕鼎將離開百度、投身創(chuàng)業(yè)的消息流傳開來。
“技術出身的工程師會想怎么做教育呢?”這念頭大概是我看到消息時的第一想法。昨天和林仕鼎聊完之后,我發(fā)現他不僅僅是想用技術提高“教”或“學”某一環(huán)節(jié)的效率這么簡單(雖然現在多數在線教育公司的想法如此),而是想在云端上搭建出一個標準的學校架構,這套架構就像靈魂,輸出到線下高墻紅磚的實體建筑里,再擺進中小學老師和學生,就能成為一所理想的學校。
那這間云端上的學校會長什么樣呢?
首先,它有最基礎的地基,就是為學校事務管理和教務管理服務的 SaaS,這也是目前所有中小學都迫切需要的東西。因為直到今天,諸如排課、排教室、教學安排、工作流的處理等工作,在中小學校園里很多時候都還是以人工手動方式完成,或是只有簡陋的傳統(tǒng)軟件輔助——以致學校的信息化程度不夠,效率也就沒法提升。
所以林仕鼎想設計一套云端的 SaaS 方案,讓學校教務、事務的管理、老師的備課出卷、學生的復習考試,都可以通過這個標準化的產品解決,而學校本身不再需要去購買機器和軟件。
搭建好標準化的學校工作流程之后,第二步就是生產內里可復制的內容。目前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有兩點,一是教育資源不均衡,好老師和資源集中在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偏遠地區(qū)學生享受到的教育質量每況愈下。二來現在的教育還是“大鍋飯”,所有學生都在相同的時間內學習無差別的課程內容,學習能力、接受能力不同的學生沒有辦法根據自己的節(jié)奏來進行個性化的學習。
所以林仕鼎說,他想把優(yōu)秀的教師聚合起來,使之生產內容、并可以大規(guī)模復制。這當然不是通過簡單的視頻錄播或者直播的方式,而是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學科屬性來決定。比如地理這門課不一定需要老師講授紙上枯燥無味的知識,如果有虛擬現實的技術可以讓學生直接看到當地的景觀,效果肯定會比死記硬背好很多。因此在內容生產上,林仕鼎想通過 PGC+UGC 兩條途徑來走,前者是自己組建一個包含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等人才的團隊,進行內容研發(fā),后者則是讓各校使用他們 SaaS 的老師,借助 SaaS 生產自己的優(yōu)質內容。最后團隊只需要做篩選和整合的工作,把質量最高的內容挑選出來,形成覆蓋各個學科的標準化內容。
當有了管理框架和內容之后,云端學校的骨架和血肉就基本成型,可以放到意愿高的學校去試點,如果驗證這個方案可行,就可向外復制,由他們來提供管理和教學系統(tǒng),教學內容,甚至是學校硬件的配備方案,線下的實體學校只需要有場地、有老師,就可以采用這套方法來運轉學校。
說完構想,拉回現實,這么龐大的計劃可不可行?把自己的系統(tǒng)真正做進中小學校園、課堂,會在現實中面臨什么樣的阻力?技術究竟可以在什么程度上幫到教育?我又把自己疑慮的幾個點告訴林仕鼎,下面是他的回答(以對話形式呈現):
Q:做教育創(chuàng)業(yè)的人都知道,要進入學校和課堂,這點是很難實現的,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很多在線教育公司只能做外圍的題庫、答疑等輔助性產品,你們又怎么來做到這一點?
A:我覺得很幸運的是,體制內很多有識之士在推動做這樣的事情。比如在教育界里面,很多人有他的想法,關于未來的教育怎么做、課程該怎么開展。他們的問題在于沒有真正可行的 IT 方面的技術對教育進行支持。比如要做到個性化學習,他們沒有大數據分析的技術,有些遠程、線上跟線下配合的學習,得有虛擬現實技術、圖像、視頻、語音的技術結合才可能配合完成。
北京十一學校的李校長現在是我們教育咨詢委員會的專家,他在自己的學校里面做了很多的嘗試,有時間你可以去看看。當時我就是恰好認識他,和他聊了很多,本來我是沒有做基礎教育的打算的,認識他之后才覺得教育方面真的更需要我們來做。
Q:你之前是技術出身,現在轉做教育,但我之前有聽過一個觀點說:在教育領域,你有100%的技術,可能只能發(fā)揮出10%,因為這就是一個很封閉很緩慢的行業(yè)。這個觀點你認同嗎?
A:完全不是這樣的。比如我剛剛說到的虛擬現實,就可以讓學生看到他們平常去不了的地方,還有語音識別技術,如果可以很好地識別,就可以為口語打分。再比如文字掃描識別,現在就有可以把紙質的卷子掃描,然后直接改卷、評分的技術,只是還沒有很成熟。
所以教育才是需要各種前沿技術的領域,并且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意愿來嘗試,他們的困境就是缺乏技術的解決方案。還有像以前的話,學校購買那些輔助軟件,他們又沒有辦法完全弄懂,還需要有人維護,現在我們把這些東西云端化之后,學習就不需要負責維護了,運維我們來做就行。
Q:如果按照你的設想,以后學校的靈魂都在云端上,線下學校只做實體承載物,那學校里還需要老師嗎?
A:老師是不可替代的,就像今天你要和我面對面聊一樣,我說出來的信息可能只有 20% 被接受,其他還要靠肢體語言和動作來傳遞。老師也是一樣,他們在身邊就可以解答你的疑惑,同時還是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一種安慰。還有同學的氛圍也是不可能取代的,需要有人和你一起讀書一起成長。我不認同現在很多人說在線教育要取代學校的觀點,你不可能都是自己一個人面對著冷冰冰的屏幕學習,對成人來說或許可以,但對 K12 這塊更小的孩子來說則不行。所以實體學校、老師、同學都是有價值的,所以我才會說要真正做進學校里面去,而不是替代的關系。
現在很多MOOC、在線教育的想法都太初級了,那樣的方式只適合目的性很強的技能類培訓,我覺得做教育不能因為一個熱潮大家做什么你也去做什么,而是要從教育的本源出發(fā),去滿足教育的特點和需求。
Q:那你自己現在有孩子嗎?
A:有,我有一個四歲大的女兒。
Q:你可以說說為什么決定離開百度創(chuàng)業(yè)嗎?
A:因為我自己肯定是要創(chuàng)業(yè)的,那就是方向的問題,之前有考慮過電商、金融、教育和醫(yī)療,每個方面都找一些團隊來聊過,比如電商考慮的是 C2B 的方向,收集散落在各處的小需求,然后讓商家來滿足用戶。后來認識了李校長,還是覺得更自己應該來做教育。
這兩年我在北航也講過研究生課,我自己也有想過要怎么改進課堂,但我深深知道要靠自己來改進的困難太多了,比如我想把課程的質量提升上去的話,我需要有平臺、有團隊的支持,這都是老師個人很難做到的。
Q:嗯,所以現在你希望的是用這套的方案來優(yōu)化。那你現在對自己要做的這件事有什么預期么?覺得難點是否可以被克服?
A:肯定有很多困難的地方,比如我想的是這樣,但實際能不能做到這樣不一定。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一起來做這件事,包括我們現在也在找融資,如果沒有融資的話,看看能不能靠自己的盈利能力(SaaS 收費)來活到今年年底,再慢慢地走下去。
我預計這件事要做成,至少要十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