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陪伴孩子時要做好“接納和輕推”。

《伊索寓言》被投訴,孩子是否該在“無菌”環(huán)境中成長?

2021-11-03 14:16:30發(fā)布     來源:多知網(wǎng)    作者:成長的可能  

  

2baeef33042f2ede8783e57ce1f7ede.png

  文|張蔚斐

  圖|Pexels

  來源|成長的可能

  近日,一則《伊索寓言》被家長投訴的消息引起了很多關(guān)注。

  bdae10fcde0e2912939f26c5c9bcbbc.jpg

  (圖源網(wǎng)絡)

  《伊索寓言》是暢銷多年的經(jīng)典圖書,怎么會被家長以“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無可挽回的負面影響”的理由投訴呢?

  兒童讀物、動畫片中,難免存在反派、血腥、暴力元素,因為故事總圍繞著正義戰(zhàn)勝邪惡,好人打敗壞人展開。有些家長隱隱擔憂:孩子在閱讀過程中接觸到了負面元素,是否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影響?

  為了對家庭教育中的兒童心理學有更多認知,“成長的可能”編輯團隊聯(lián)系到了中科啟元教育集團心理板塊負責人、“心田計劃”專家顧問、兒童心理咨詢師徐沛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家長在引導孩子閱讀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孩子到底需不需要生長在“無菌”環(huán)境中?

  #1

  家長承擔“閱讀分級”職能

  針對這則消息,徐沛沛提到,不同的出版社的圖書,版本,內(nèi)容、翻譯都會有所差別,不能確定被投訴的《伊索寓言》版本是否是大家常規(guī)看到的。市場上確實存在“掛羊頭賣狗肉”的圖書,家長要注意挑選合適的版本,并通過正規(guī)渠道購買。

  當其他家長遇到書中有不合適的內(nèi)容時,家庭中可以內(nèi)化處理這類事件的方法是什么呢?

  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閱讀分級”。“因為我們國家現(xiàn)在沒有特別好的閱讀分級制度,所以由家長天然地承擔起了幫助孩子進行閱讀分級的職能。”徐沛沛說。

  家長在選擇圖書時該如何更準確地判斷呢?

  家長首先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規(guī)律成長,在每一個年齡段、在各個發(fā)展層面上,會有不同的發(fā)展特點和發(fā)展任務。在挑選書籍時注意,遵循這些發(fā)展特點,結(jié)合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更容易選到比較合適的書。

  基于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之上,還有很多其他的影響因素,比如說家長的三觀。家庭教育中,家長的價值觀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且沒有辦法用對錯來進行簡單粗暴的區(qū)分。

  徐沛沛舉例,關(guān)于使用“拳頭”來解決問題,家長群體中可能就會有三種不同的價值觀,家長的價值觀直觀地影響著孩子。第一種,家長覺得無論哪種情況下,打人就是不對的。第二種,家長覺得沒關(guān)系,有些時候就是要用拳頭解決問題。第三種,有些家長就覺得,有能力就打,沒能力就被打,這是弱肉強食的社會法則。這三類家長哪類是對的,哪類是錯的呢?很難簡單地進行是非判斷。

  因此,在閱讀以當代社會為背景的故事中,成因、過程和結(jié)果都有其復雜性。家長看待同一件事可能會有不同的價值觀,但有一些基礎(chǔ)的判斷標準是值得關(guān)注的。這個基礎(chǔ)標準第一是合法性的問題,首要的就是不能違法。第二是道德層面的判斷,不能違背道德底線。第三個層面就是家長是不是真正客觀地認知到了孩子的特點,并且能夠遵循孩子的特點。

  綜上,閱讀能力是孩子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能力。在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過程中,閱讀素材的選擇是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需要基于孩子成長規(guī)律、家庭三觀、社會現(xiàn)實綜合考量。“也期待各方力量,能夠聯(lián)合起來推進閱讀分級制度。”徐沛沛說。

  #2

  從二元對立到灰度判斷

  孩子的認知是不斷發(fā)展的

  同樣是伊索寓言,如果是一個中學生來閱讀,他的道德認知水平已經(jīng)有所發(fā)展,在道德認知的環(huán)節(jié)有了一定的灰度判斷,不再是單純的二元對立。也就是說,他知道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那么這個時候他是可以做兩難的選擇的。

  這時,閱讀一些寓意深刻、有多重思考方式的故事,符合孩子道德認知發(fā)展需求,幫助孩子更全面更立體地認知世界,以及世界和自己的關(guān)系。

  在道德認知上有一個特別經(jīng)典的故事:海因茲偷藥。是發(fā)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提出的著名兩難故事,海因茲的妻子病危,而他卻無錢支付高額的藥費。在藥商既不肯降價,又不答應延期付款的情況下,海因茲有兩個選擇,一是遵守法律,但救不回妻子,二是救妻子,但違反法律。為救妻子的性命,海因茲破門而入偷了藥。

  在這個故事中,其兩難選擇在于:應該遵守法律還是維護個人生命的權(quán)利。

  同樣的事例還有電車難題: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于,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會拉動拉桿?

  “比如說,我要去跟一個一二年級的孩子去講這個海因茲偷藥的故事,他一定會做出選擇,要么偷,要么死。對他來說,他的道德認知水平發(fā)展在這個階段里就是二元對立的,非黑即白,是非分明。他一定會有自己的理由。這個理由是怎樣的并不重要,因為那個時間階段上,他的認知水平就在這個程度上。”徐沛沛舉例到。

  類似如此的道德認知判斷在生活中時有發(fā)生??茖W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把這些事件抽象成了故事選擇,來判斷一個人的道德認知的發(fā)展層面。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認知水平?jīng)]有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很難做出“兩難選擇”,這時,太復雜的故事不利于他們成長。

  道德認知是會隨著年齡和閱歷不斷發(fā)展的,家長在為孩子承擔“閱讀分級”的職能時,要注意匹配孩子的認知水平,在現(xiàn)有水平上,向前輕輕推進一小步,這是對孩子發(fā)展最好的助力。

  #3

  家長對孩子的“接納和輕推”

  故事中有正義也有邪惡,孩子們并不是不能接觸負面的元素,更關(guān)鍵的是,接觸后,他們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思考?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道德認知水平發(fā)展的水平是不同的,在不同的階段,家長需要給到孩子合適的推力,這在心理學上是“接納和輕推”。比如家長在陪伴他們閱讀時,如果能引導他們思考地深入一點,“反派”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存在。

  “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狀態(tài),然后輕輕地推一下,看他能不能往前走一走。”徐沛沛說。

  比如在和低年齡小朋友講到兩難選擇的故事時,孩子的選擇可能有各種千奇百怪的理由,不要輕易用成人的價值觀去判斷孩子的選擇是對是錯。家長在一二年級這個層面上能做的就是輕推一下。每次他在陳述理由的時候,輕推孩子去想一想: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這時,家長的輕推可能會幫助孩子思考:“我做的這個選擇。是不是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太合理的部分。是不是我沒有做的那個選擇也有合理的部分,而不是像我認為的那樣,全盤的不對?”這時的思考是幫助他們成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有的時候若有所思,有的孩子則會反應出來不認同,他覺得他的選擇就是對的。“輕推”的意思就是家長推一推試試,推得動就推,推不動就下次再推。

  “所以,我并不太認同成人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給孩子下很多定論,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覆蓋孩子的價值觀,用自己的認知去覆蓋孩子的認知。這樣是剝奪了孩子們自己成長的機會。這是心理咨詢師更看重的部分。”徐沛沛說。

  在輕推之前,接納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接納?家長無論是給孩子講故事還是跟他討論問題,孩子說的所有的話,家長要先接納。比如說海因茲偷藥的故事,孩子可能就直接反饋:“我覺得他應該去偷藥。”這時候家長的正義感就出來了:“偷是不對的!為什么你要讓他去偷呢?”這樣就沒法聊了,孩子要么選擇沉默,要么猛烈地辯論,這都不是良好的溝通狀態(tài)。

  那家長正確的反饋是什么呢?比如孩子就是認為:海因茲應該去偷藥。家長先肯定他的答案:“你做了一個非常迅速的判斷。”第二步是輕推孩子做更深入的思考:“那你能接下來講一講為什么你覺得海因茲偷藥是對的嗎?”

  “家長接納這個觀點,并不意味著認同,只是接納孩子的想法。然后接下來我會再繼續(xù)進行談話,談話要繼續(xù)進行下去才是有效的、有質(zhì)量的親子溝通。沒有接納,后面的輕推就沒法進行了。”徐沛沛分享了她在心理咨詢時的經(jīng)驗。

  “有時候爸爸媽媽們會問我,為什么孩子什么話都愿意跟你講呢?我們團隊內(nèi)部分享過這個話題。一個是接納,一個是無條件積極關(guān)注。這是咨詢室與孩子的其他環(huán)境非常不同的地方。

  接納,就是孩子拋過來的所有話題,我都以‘嗯,是的呢’開頭來回應,先承接,再提問或者分享,讓談話源源不斷地進行下去;

  無條件積極關(guān)注,就是任何時候,都對孩子的行為中好的部分進行肯定,這里最重要的是,你能夠第一時間、敏銳地發(fā)現(xiàn)到孩子積極的部分。心理咨詢師在日常工作中,也會經(jīng)常帶領(lǐng)父母進行好行為日記的練習,幫助爸爸媽媽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徐沛沛說。

  家長還有一個比較容易犯錯的地方,家長把這個問題拋出去之后,孩子沒有給反饋。這個現(xiàn)象很多時候出現(xiàn)在相對比較偏內(nèi)向的小齡孩子,或是年齡比較大的孩子正在經(jīng)歷二元對立的認知向一些灰度認知過渡的時候。

  這時,孩子可能也在思考,兩者都有道理,該選什么呢?這是積極的狀態(tài),家長要耐心等待,給他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等到他給你一個反饋,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有機會就孩子的反饋再做接納和輕推的步驟。

  這是家長可以做的部分,但是在這次投訴事件中,家長用一個比較極端的方式,把在家庭里可以處理的事件外化了。

  這位家長認為,《伊索寓言》給孩子留下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但是,從心理咨詢師的角度來看,僅憑一個故事、一篇文章,是很難去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的。“心理陰影”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重的詞。即使是一個中學生,在看書時通過自己的想象要把自己嚇出心理陰影這件事,還是相對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或者說是小概率的事件。

  “所以很多時候可能是父母,基于對孩子的愛,然后他會把這一部分的事件有一個夸大?;蚴前炎约旱母惺苻D(zhuǎn)移到孩子身上;也有時候,家長是很無奈的,無力應對孩子成長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這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nèi)粘9ぷ髦?,在給孩子支持的同時,也著力于給更多的父母支持,幫助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更從容和游刃有余。”徐沛沛說。

  科幻小說家郝景芳也曾在文章《孩子到底能不能看打打殺殺的動畫片》中提到:“孩子什么時候長大呢?就是在具象的妖魔鬼怪消失的時候長大。長大的過程中,恐懼與勇氣逐漸抽象化,體現(xiàn)為一種心境、一種感受,而不再是一個怪物、一個人。所以我們不用害怕童話里打打殺殺,只需要讓孩子有成熟、懂得抽象的心智。我們也沒有必要將孩子圈在一個只有甜蜜美好的幻想世界里,那樣是拖延他生成面對現(xiàn)實的勇氣。

  孩子會成長,小小樹苗也能經(jīng)受風吹雨打,或許家長可以給予他們更多信任,穩(wěn)穩(wěn)接,輕輕推,做孩子成長路上的支持者,幫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