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中學昔日的輝煌,似乎在一點點遠去。一個體制內看上去更最穩(wěn)定的結構造就的輝煌,就能很快倒塌,對現(xiàn)在培訓機構而言,相信會有一些啟示。
多知網(wǎng)7月19日消息,黃岡中學昔日的輝煌,似乎在一點點遠去。一個體制內看上去更最穩(wěn)定的結構造就的輝煌,就能很快倒塌,對現(xiàn)在培訓機構而言,相信會有一些啟示。中國青年報最近做了一組有關黃岡中學的報道,多知網(wǎng)做了節(jié)選。
1、優(yōu)秀教師和生源的流失,是問題的關鍵。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黃岡中學老師的分析,一是經濟問題,黃岡是倒數(shù)前三,無論是老師還是優(yōu)秀生源都更愿意到經濟好的地方工作和學習;二是地理位置決定的流動的難易程度不同,比如襄陽離武漢車程四五個小時,教師都是拖家?guī)Э诘?,要挖到武漢,一家人搬家、遷戶口不那么容易,而黃岡距武漢只要一個小時,所以,黃岡中學的老師很容易被吸引去武漢。同樣的,很多優(yōu)秀學生也被吸引到了距離黃岡不遠的武漢的高中。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面前,黃岡中學面臨的最大考驗就是教師的流失。學校負債,投入有限,教師待遇上不去,與此同時,深圳、武漢的高中趁機開出高薪挖人。
黃岡中學的老師王憲生歸納起老師流動的去向,先是“到南方去”,然后是“到武漢去”: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老師主要前往廣東等沿海地區(qū);2006年建新校區(qū)以來,“往武漢跑的多了”。數(shù)學組總共也就30多個老師,前前后后走了十多個,而且多數(shù)都是三四十歲的骨干教師,甚至是特級教師。
2、遠去的敬業(yè)和團結,曾經的集體備課制度。
“老黃岡中學之所以取得那樣的成就,就是因為教師團結奮進的精神。在這里教書不能追求位置和金錢,如果看重這些東西,就待不下去?!睌?shù)學特級教師王憲生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兩任校長田忠杰、張庭良從校長崗位退下后,還一直在校園里住著;而90年代以后的幾任校長離任后,都無一例外地去了南方。
在他的記憶中,對于老黃岡中學的教師來說,“校就是家,家就是校”。
十幾年前教師的敬業(yè)和團結,也讓1998屆畢業(yè)生劉劍記憶猶新。令他最難忘的是集體備課制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黃高的教師在備課時就不是各自為戰(zhàn),而是以教研組或年級為單位,共同研究怎么寫教案,怎么上好課。每個老師帶到每個班的教案都是相同的,教學方法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3、激勵政策沒有跟上。
“只要在黃岡待過的都值錢。”黃岡市教育局長王建學說,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的20年間是教師流失最嚴重的時期,黃岡的所有學校都在遭遇高薪挖人。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流失的高峰時期,一年要流失320人,現(xiàn)在每年約150人?!熬科湓颍皇墙洕罹啻?,二是激勵政策沒有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