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高途的AI核心戰(zhàn)略。

高途聯(lián)創(chuàng)羅斌:如何通過AI構建個性化的學習模型?

2025-07-30 09:37:31發(fā)布     來源:多知    作者:Penny  

  多知7月29日消息,2025年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在上海世博中心和世博展覽館舉辦。高途教育科技集團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高級副總裁羅斌受邀出席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舉辦的“智能時代 同球共濟”主題論壇,并發(fā)表主題演講《AI智能體:重塑個性化教育,讓每個學生擁有“超級學習伴侶”》。羅斌解讀了高途的AI核心戰(zhàn)略,系統(tǒng)闡釋了高途在教育+AI領域的實踐。

圖片16.png

  (高途教育科技集團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高級副總裁羅斌)

  羅斌指出,教育具備經濟和社會的雙重屬性。AI時代所帶來的技術變革,不僅會帶來生產力的革新,也一定會帶來商業(yè)和社會生態(tài)的進化。

  羅斌提到,高途持續(xù)推動“以老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范式轉移,實現(xiàn)從“有沒有”、“好不好”、“會不會”到“愛不愛”不斷進階。由此,高途構建了個性化的學習模型,解決學習動力和學習效率的問題。其中,“動力”的部分要靠老師通過他們的愛、感染力和專業(yè)力來對學生進行導學、督學和伴學,通過科學性和人文性兩部分的結合;而“效率”的部分則是教學產品、教學服務和教學質量。而AI的作用體現(xiàn)在效率的部分。

  針對教育+AI的實踐,羅斌舉例,高途正在做三個事情:

  第一,推出的?“高途名師AI定制學”??。把名師主講、AI伴學和學習規(guī)劃師三者相結合,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學生的學習數(shù)據(jù),精準定位知識薄弱點,動態(tài)調整學習路徑,逐步實現(xiàn)“因材施教”。

  第二,構建“興趣伴學”體系。通過設計高頻的互動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整體參與度。這里面有大量的工程性問題,并不是一個純技術性的問題。

  第三,嘗試游戲化。通過將學習過程“游戲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優(yōu)化學習體驗。例如,高途開發(fā)了“毛豆愛學AI課堂”和“高小兔傳說-獸靈回響”等AI互動學習產品,可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通過"防沉迷"系統(tǒng),避免學生對該系統(tǒng)的過度沉迷。

  羅斌提到,高途于2025年提出“All with AI, Always AI(AI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戰(zhàn)略,向“科技教育集團”加速邁進。基于此戰(zhàn)略,高途將原有的“雙師模式”全面升級為“名師主講+輔導老師+AI伴學”的“三師模式”,除了主講和二講之外,AI實現(xiàn)全天候智能伴學。

  以下為羅斌演講全文(經多知編輯整理):

  各位嘉賓,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來自高途。關于AI和教育結合的這個課題,其實得到了非常多人的關注。之前有一個階段,OpenAI在公布它的第一批的五個合作伙伴的時候,其中有兩家與教育相關的企業(yè):一家是美國的可汗學院,還有一個是多鄰國。我們認為教育和AI結合的模式,未來會在兩個方向產生變量。

  第一,教育有經濟屬性,與AI結合將影響商業(yè)模式。另外,教育也具有社會屬性。我們認為這一波的AI的革命不僅僅是一個生產力革命,也是一個勞動力革命。它一定會帶來整個社會的重構,會帶來公司形態(tài)的變化,以及帶來商業(yè)生態(tài)的進化。所以,這一過程也會相應的帶來人如何去變化和適應背后模式的變化。

  今天我代表高途來給大家去分享一下我們在教育和AI結合上的一些思考和實踐。高途其實是一家年輕的企業(yè),我們是2014年成立的,我們從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為一家科技教育公司。但是在科技教育的背后,我們認為優(yōu)秀的老師依然是這個產業(yè)里面最為重要的要素。所以我們的Slogan和我們的名字也取了這樣一個寓意,叫“名師出高途”。

  高途2019年就在美國的紐交所上市了。發(fā)展到今天,高途已經成為了一家擁有豐富產品矩陣的企業(yè)。我們從幼兒到小學到初、高中,再到大學和成人教育,我們幾乎為每個年齡段的群體都提供優(yōu)質的學習解決方案和產品。另外,最近一年開始,高途也開始積極地布局線下業(yè)態(tài)。我們從一家互聯(lián)網教育公司變成了一家科技教育公司,從一個以純線上為主的業(yè)態(tài),變成了一個線上和線下相融合的業(yè)態(tài)。

  我們背后的深刻洞察是什么呢?因為教育是關乎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在這里面,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巨大的矛盾——就是學生與家長、老師和學校等元素中間,它的互動和聯(lián)動機制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每一個家庭的消耗,不僅僅是資金方面,還有很大的一部分實際上就是我們開玩笑叫“費媽費爹”。所以我覺得這是每個家庭的痛點。而且從公開數(shù)據(jù)來看,大概有將近1/4的中小學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焦慮,甚至抑郁。今天有了AI這樣一個變量后,我們有了一個去重塑教育和AI相結合的可能性。這里面,我認為核心的變量還是我們需要以服務學習者為核心。

  今年3月份的時候,我去美國待了兩周。我們去參觀斯坦福人工智能學院的時候,看到一個非常好的主張叫HAI,它講的是“以人為本”的AI(多知注:李飛飛提出的)。所以在整個教育和AI結合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要去關注科技變量,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如何能夠更好的服務我們的學員和家庭。而好老師依然是最為稀缺,也最為重要的變量。

  我們今天去看待AI和教育結合這樣一種變化的可能性的時候,我們其實可以從這樣一個視角來理解——就是教育的演進已經逐漸從以老師為中心慢慢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大家知道在全球,包括中國在內,都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狀態(tài)。有沒有“好老師”,有沒有好的教育資源,是巨大的難題。但是隨著我們逐漸地解決“有沒有”和“好不好”的問題,接下來我們真正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幫助學生真正擁有更好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如何去解決學生的底層的學習動力和學習體驗。今天有很多的學生,很多的學校都擁有非常優(yōu)質的資源,但是學生動力的缺失和整個學習過程的困難,導致了他們在學習這件事情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所以我們再去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認為,雖然我們最終關注的都是最頂端的學習效果,但是如果我們把它切割來看的話,這只是最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和今天講的五個饅頭的最后一個饅頭一樣。

  

圖片15.png

  (羅斌介紹高途“以老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轉變)

  其實我們要解決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層面的問題是我們的學習效率的問題。這里面我們從學習效果來看,要解決的是學習效率和學習體驗的問題。如果沒有好的學習體驗,學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就很容易中斷,很容易“跳出”;如果沒有足夠的學習效率,那我們就會浪費大量而寶貴的時間,做一些低效的、無效的訓練。所以,我覺得效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

  還有一個層面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學習動力的問題。學習動力包括我們的學習目標、學習動力還有學習習慣。我們只有把這幾個層次的問題放到一起來思考和解決,才可能在根本上解決這樣一個大問題。

  從這個視角去思考的話,我們是經過11年的實踐和沉淀走到今天的。我們認為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從兩個視角來去展開。一個是從學習效率來看。學習效率本質上是一個科學性的問題。如果今天我們把學生定義為一個標準化的學生,即他的學習動力、學習能力沒有任何的偏差;我們把老師也定義為一個標準化的老師,他的教學能力、知識水平和教學投入度沒有任何的偏差的情況下,其實我們是能夠比較完美地定義出一個理想的教學流程和計劃。這里面會包括診斷規(guī)劃、授課、學習、練習、測試、評測,還有整個的研發(fā)。所以這個實際上跟我們剛才說的一些實體零售,或者我們做的一些科技住宅,背后的邏輯是類似的。但這個部分并不能夠解決我們剛才講的動力問題。所以,我們認為學習動力可能是未來解決教育難題更為重要的部分。怎么樣能夠從底層去點燃興趣,培養(yǎng)習慣和塑造人格——這也是高層的理念。教育理念是點燃習慣,點燃興趣,培養(yǎng)習慣,塑造人格加在一起的愛次方。

  

圖片17.png

  (羅斌介紹高途的個性化學習模型)

  “動力”的部分我們認為是要靠老師通過他們的愛、感染力和專業(yè)力來對學生進行導學、督學和伴學,通過科學性和人文性兩部分的結合,更好的解決問題。而“效率”的部分是我們的教學產品、教學服務和教學質量。我們認為AI在這個部分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我給大家簡單分享幾個我們目前正在推進的和AI相關的一些教育實踐。

  第一個實踐,關于如何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個性化指導和個性化練習。大家知道,在課堂上一個老師可以給成千上萬的學生進行教學。這些優(yōu)秀的老師除了有非常專業(yè)的學科功底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有非常強的情緒感染力。他們在講課的過程中能夠捕捉到學生的注意力,能夠讓學生去聽從,進而隨著老師的思路來走。這種感染力實際上是很難被替代的。所以我們在推進整個AI形態(tài)的產品時,我們依然把這些優(yōu)秀的主講老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我們這一課程的講解和表達是通過專業(yè)的教研和主講來完成的,同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讓老師在更長的時間和更大的空間里和學生進行互動。學習是一個科學的過程,它也需要有科學的診斷和規(guī)劃。所以,我們推出的??“高途名師AI定制學”??,把我們的名師主講、AI伴學和學習規(guī)劃師三者相結合。

  怎么來理解呢?就像我們去醫(yī)院看病一樣,我們需要先掛號,然后去門診,做驗血,最終確認后再去開藥方。整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連續(xù)的多步驟、多環(huán)節(jié)混合的過程。所以,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們要圍繞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狀態(tài)和他整個的學習過程來定制一個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精準定位知識薄弱點,動態(tài)調整學習路徑。這是第一個實踐。

  第二個實踐,我們思考的是如何能夠讓我們的課堂活躍起來,互動頻次更高?如果大家體驗過一些網上課程,大家應該整體而言是以老師為主,以學生為輔。在1個小時的課程中,學生參與互動的過程可能只有五次到十次,所以整個過程學生非常容易走神。為了去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做了一個模擬真人的AI課堂,構建“興趣伴學”體系在整個過程中,我們會高頻的設計互動過程。通過這個方式,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過程中學習體驗和整體參與度的提高。這里面有大量的工程性問題,并不是一個純技術性的問題。

  第三個實踐是游戲化。當然,我知道很多的家長都不太想讓自己的孩子玩游戲。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學生愿意玩游戲,因為游戲能夠給他帶來樂趣和快樂。所以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又做了另外一個方向的實踐,就是能不能讓學生在一個相對枯燥而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習這件事情產生更多的興趣。

  高途通過將學習過程“游戲化”,持續(xù)優(yōu)化學習者的學習體驗。例如,高途開發(fā)了“毛豆愛學AI課堂”和“高小兔傳說-獸靈回響”等AI互動學習產品,這里面設計了一個小IP叫高小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完成了特定的任務,他就會得到獎勵,獎勵是蘿卜,學生可以用這個蘿卜來喂這只小兔子,這種方式可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設計了“防沉迷”系統(tǒng),在完成學習后,我們會要求他把兔子要放出去3個小時,去旅行,這個過程不允許玩游戲,避免學生對該系統(tǒng)的過度沉迷,從而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需求側的動力。

  今年我們在思考整個AI戰(zhàn)略的過程中,也明確提出了高途的AI戰(zhàn)略——“All with AI, Always AI(AI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因為教育是一個復雜的業(yè)務鏈條。這一過程中有很多個老師的角色共同來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同時,學生學習也是一個長周期的過程。他可能需要保持三個月、六個月甚至一年的學習時間。我們希望在整個過程中,在每一個可能的環(huán)境里面,都能夠通過AI對學習過程進行提效和服務。AI既是教師的智能助手,幫助老師精準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也是學生的超級學習伴侶,提供24小時個性化陪伴。

  我們認為AI實際上是一個持續(xù)進化的過程。今天我們可能還處于AI革命非常早期的一個階段。所以接下來,我覺得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去走。我認為AI對教育這個行業(yè)的改造才剛剛開始,它不是一個一蹴而就過程。所以今天我們再去思考整個商業(yè)模式的話,我們也明確的把高途的雙師模式升級為三師模式,主講老師、個性化輔導的二講老師和AI伴學。AI伴學是新增的角色,因為我們的主講就是teacher,二講是tutor,他們角色定位是非常清晰的。但是AI伴學它更多是一個引導的角色,還是一個companion?我認為,應該是一個提供陪伴的伴侶。我覺得這件事情需要二者兼顧。因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們除了老師作為一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角色來對學生進行培育外,我們也希望學生在學習中,有一個輕松的伴侶,能夠隨時隨地的陪伴著他。當他有需要的時候,能夠及時的給予他學習與情感的直接輔助。這樣,我們認為整個學習效果和學習體驗應該能夠有一個更大的提升。

  所以我剛才也提到,未來我們希望高途理解的或者期待的學習解決方案能夠更像是一家醫(yī)院一樣。你走進來的時候,可能你并不知道你的身體的哪個部分出了什么問題,我們來給你提供專業(yè)的診斷規(guī)劃,通過一個非常完整的流程,幫助你解決問題。你進來的時候健康上有一定的問題,那你離開的時候可能就變得非常的健康。

  今天,在學習這件事情上也是一樣的,一個學生來到高途,可能他未必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是什么。那我們能不能通過一個有效的診斷規(guī)劃,一個有效的學習過程管理,來幫助這個學生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達成自己的改變。所以這個是在定義學習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我們認為它不是一個好老師或者是一些好的課程就能解決的簡單問題。它是一個被動的、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我們從教研、主講、二講到運營體系,整個科技體系協(xié)同才能夠完成。所以這是我們高途定義的,我們叫“名師系統(tǒng)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希望能夠把AI融入到各個環(huán)節(jié)里,通過AI幫助提升老師工作效率和專業(yè)度,幫助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我們在落地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實際上就是這里面的兩個角色。一個角色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老師可能要同時服務 200到300個學員,所以整個工作的強度和服務的深度都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今天我們有了AI,老師在很多工作上效率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提升。而同時,我們希望除了我們的真人老師外,在很多的學習場景和學習環(huán)節(jié),我們也能夠通過AI來完成和學生的對話。

  最后總結一下,我覺得AI對于教育這個行業(yè)的影響才剛剛開始。教育是一棵樹,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外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外一朵云的行業(yè)。所以,它需要一個長期的培育。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幫助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家庭和學生。而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讓高途里面的每一個員工,每一位老師,擁有很好的工作體驗和工作效率,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的去服務我們的學員。因此,我們希望在下一個十年的周期里,高途能夠更好的利用AI科技的力量,更好的服務我們所有需要被服務的對象。我的演講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