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只有5%的美國公司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多知7月10日消息,紅杉資本合伙人戴維·卡恩(David Cahn)撰寫的一份報告估計,人工智能公司每年必須賺取約 6000 億美元才能支付其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例如數(shù)據(jù)中心)的費用。
可以說,現(xiàn)在人工智能公司都處于燒錢階段,距離盈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使得部分投資者認為,人工智能的漲勢可能是“泡沫”。
紅杉資本根據(jù)公開數(shù)據(jù)分析,去年,英偉達的數(shù)據(jù)中心硬件收入達到 475 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硬件是用于 AI 和 HPC 應用的計算 GPU)。AWS、Google、Meta、Microsoft等公司在 2023 年為 OpenAI 的 ChatGPT 等應用在其 AI 基礎設施上投入了巨額資金。
(圖片來自紅杉資本)
卡恩將英偉達的運行率收入預測翻倍,以覆蓋 AI 數(shù)據(jù)中心的總成本(GPU 占一半,其余包括能源、建筑和備用發(fā)電機)。然后,他再次將該金額翻倍,以計算終端用戶 50%毛利率,例如從 AWS 或 Microsoft Azure 等公司購買 AI 計算的初創(chuàng)公司或企業(yè),這些公司也必須賺錢。
云提供商(尤其是微軟)正在大力投資 GPU 庫存。英偉達報告稱,其數(shù)據(jù)中心收入的一半來自大型云提供商,僅微軟一家就可能為英偉達2024 財年第四季度的收入貢獻約 22%。與此同時,該公司在 2025 財年第一季度銷售了價值約 190 億美元的數(shù)據(jù)中心 GPU。
英偉達推出 B100/B200 處理器,承諾將性能提高 2.5 倍,而價格高出 25%,可能會推動進一步的投入并造成再次供應短缺。
卡恩稱, OpenAI的收入大幅增加,從 2023 年底的16億美元增至 2024 年的34億美元。這一增長凸顯了OpenAI 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遠遠超過其他仍在努力實現(xiàn) 1 億美元收入目標的初創(chuàng)公司。然而,所有企業(yè)對人工智能基礎硬件的投入依然在增長。
卡恩表示,即使是對大型科技公司 AI 收入的樂觀預測也未必準確。假設谷歌、微軟、蘋果和 Meta 每年從 AI 中各自獲得 100 億美元收入,而甲骨文、字節(jié)跳動、阿里巴巴、騰訊、X 和特斯拉等其他公司每年從 AI 中各自獲得 50 億美元收入,那么仍存在 5000 億美元的缺口。
正是由于投入與產(chǎn)出差距巨大,目前美國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并不高。
高盛的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只有 5% 的美國公司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這一數(shù)字較 2023 年 10 月略有上升,預計到 2024 年底將增至約 6%。
從細分行業(yè)來看,美國的數(shù)據(jù)與信息技術公司應用比例較高,約15% 的公司使用 GenAI。預計到年底將增長到 20% 以上。
其次是科技公司,約有 12% 的公司使用 GenAI。預計到年底將增長到 15% 以上。
再就是教育公司,約有 6% 使用 GenAI。預計到年底將增長到 12%。
有觀點認為,如果 OpenAI期待已久的 GPT-5能夠不負眾望,那么它的發(fā)布可能會成為潛在的催化劑。否則,人工智能的未來用例可能與預期相差甚遠。